1935年,大渡河旁边,一个满脸疲惫的大叔眉头紧锁,盯着那条吃了不少人的急流,您没猜错,就是毛主席。
长征的路快要到死胡同了,敌军一直紧追不放,而大渡河这老大难地儿正挡在我们面前呢。
这位爷们儿究竟是哪路神仙啊?
那话为啥那么厉害啊?
翼王的悲伤故事回到1863年的盛夏,大渡河边绿草如茵,那时的大清朝已经摇摇欲坠,太平天国的残兵们不甘心束手就擒,决心在蜀地东山再起!
石达开,这位太平天国的“飞天王”,曾经风光无限,却面色凝重、眼袋深陷,骑着马停在大渡河南边,准备带着四万残兵拼个你死我活,想强行渡过这道天堑,为太平天国寻找一线生机。
大渡河水宽得像条裤带,两边都是高耸入云的悬崖,水底下暗流涌动,老百姓叫它“天堑”。当地人都说,要是一看到大渡河水涨了,胆子大的可都能吓得直冒冷汗!
展开剩余91%可这在石达开眼里,根本比不上成都的繁华美丽。自从跟洪秀全分道扬镳,他就发誓要另谋出路,创建自己的事业,一拍脑袋决定渡过安顺场后直奔成都来个突然袭击!
一开始,老天爷挺给力,对面的清军兵力不咋地,我方的骑兵像飞一样穿过水,到了对岸侦查一番,然后又迅速回来了,报告说那边没问题,适合大军过河。
就在这关键时刻,石达开竟然让部队停下不渡河,扎营三天开庆祝宴,是他的小妾在营里生了个小子,乐得他几乎要飞起来,完全忘了大渡河里的暗礁和清军的紧追不放。
第二天一早,天上下起了瓢泼大雨,山里的水流得跟开了闸的洪水一样猛,河滩顿时被轰然淹没。石达开感觉情况不对劲,但已经晚了。不巧的是,成千上万的清兵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把太平军给围在安顺场这块地儿了!
他没办法,只得拼命组织渡河,几次三番召集精锐想强行摆渡,结果每次都搞得稀里糊涂。
最后,那四万大军像没头苍蝇一样站在原地,粮食早就见底,士兵们鼓起的勇气也全缩进裤衩里了。石达开被轮到“屠夫”专场去了,家里的亲人也都被处理掉了,太平军的最后一丝希望就这样被大渡河的水流吞没了。
从那以后,这段兵败得像摔跤一样的悲惨故事在当地流传,成了一场血雨腥风的教训,七十多年后,这悲剧竟然成了另一段旅程的警告声。
1935年,大渡河边上又来了支铁拳部队,简称中央红军,真是个了不起的场面!
经过八个月的拼命奋斗,这支在火海刀山中扛过来的队伍,又一次站到了生死在线的边缘。
毛主席和两万多红军小哥在大渡河那边的安顺场站着,眼前是咆哮的大水,身后二十多万敌人就像黑压压的乌云,要把红军赶进死胡同,直接送他们去水里泡澡。
这时候大渡河已经开闸泄洪了,宽的地方都快三百米啦,站在岸上看去,水面翻腾得像发疯的龙一样叫唤不休。毛主席在边上一块突出的大石头上扎根,眉头皱得跟包子似的,心里的沉重感比那刺骨的寒风还要恐怖。
在红军到达安顺场的前一晚,蒋介石可真是花样百出,派飞机撒了成千上万张传单,纸上写着热腾腾的大字!
大渡河就像红军的家门口,直接让他们安静下来了。
“翼王石达开在这儿全军都给放倒了,你们还想跟着他一起摔吗?”
战士们心里明白,这可不是吓唬人的话,而是真的有过的事。七十多年前,石达开的四万大军就在这儿全军结束了自己的历史,红军面临的难题和当年简直一个样。
就在这乌云压顶的时刻,毛主席的声音像山里的雷一样,干脆利落。
“我毛大爷,绝对不能变成石头开的翻版!”
战士们的眼睛里重新燃起了希望,胸腔里那股快要喷涌而出的热血让他们嗨到不行!就算前方是死路一条,敌人围得跟圈圈一样,他们也要拼一把,用自己的身子硬生生冲出一条路来!
强势过河的大战开始喽!
5月25日早上,红军的机枪整齐排列,朝敌人那边狂轰乱炸;17位勇士稳立在小船上,迎风冒雨直冲对岸,那可是毛主席亲自选出来的好汉子,一个个身手了得。
船在大浪中像个撒欢的牛头,士兵们紧咬牙关死死抓着船边,枪口对着前面,他们身后是一大堆满怀希望和责任的兄弟伙儿,眼前则是一场拼命较量的硬仗。
子弹飞得跟小鱼乱游似的,水花四溅,17位勇士在波涛汹涌中终于摸到了岸边。红军的大炮也不甘示弱,轰隆一声正中敌阵,让敌人吓得东倒西歪,勇士们立刻抓住机会,一头扎上岸开始扭打起来!
枪声、吼叫、轰鸣混在一起,像是在开派对,结果红军霸占了渡口,过大渡河的战斗凭着勇敢和鲜血赢得了一个小胜利。
胜利了,可转身又发现新麻烦。河面宽得像个大灶,水流急得跟火箭似的,小船一次只能装四十号人,往返一趟得耗一个小时。照这个速度,两万红军想全部过河,最少也得磨一个多月!
看到每天过河的速度这么慢,毛主席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他心里明白,时间就等于命,要是一犹豫,红军就要完蛋了。警卫员看着他双脚泡得跟水煮虾似的,还夹杂着血丝的眼睛,只能默默地躲到一边去了。
夜黑得跟锅底似的,咱大渡河那边水声轰隆隆的,细雨还没停下来。毛主席在那儿琢磨地图,手指慢悠悠地划过大渡河安顺场,好像想把这一段河道给想明白。眼神里有点着急,但又带着不退缩的劲儿。
就在这时,帐子外面乒乒哐哐跑来了个大汉,李富春浑身湿透,像个落汤鸡似的闯进来,眼神里闪烁着兴奋得快要冒烟。
“老大,有招了!”
“说话吧!”
我刚跟村里的人聊了聊,他们提到有个老爷子叫宋大顺,今年九十多岁,土生土长的秀才,对这地方的道路可是一清二楚,说不定……能给我们开个光明之路!
这种人,恨不得立马见个面!
刚一发号施令,两名保安就搀着个弯腰驼背的爷爷慢慢往营地走。爷爷衣衫褴褛,手里拿着根老竹杖,但眼神却透亮得像山泉水一样。一进帐篷就开始拱手作揖。
“我这把老骨头宋大顺,来给毛首长行个礼!”
宋老爷子,您是个老前辈,我哪敢接受这么大的面子啊!
两个人分别坐着,帐篷里的火焰一闪一烁,把两代中国人的脸庞照得不同,心里却都是那个“咱们民族危机重重”的情绪,毛主席直接了当说出了自己的担忧。
“咱这支队伍卡在安顺场,正琢磨怎么过河呢,听说您对大渡河的地形比较在行,还经历过石达开的那场败仗,不知道能不能给我们指条明路?”
石达开输了,真是活该,虽然我只是个书呆子,但这情况我看得一眼就明了。
“快把事情讲得清楚点!”
“骑兵本来已经蹦跶过河了,却被喊回来,真是白白浪费了这次出击的机会!”
俺媳妇儿生娃,办了个三天的聚会,耽搁了正事。
第三,搞错了天气预报,没想到五月突然下起瓢泼大雨,河水涨得跟火箭似的,小船在水里晃得像个醉汉翻滚。
毛主席老脸一绷,连连哈头,眼眉逐渐闪出几分佩服,坐得笔挺,声音正儿八经。
“我发誓这辈子不当第二个石达开,可眼前的局面真让人犯愁,老兄有没有什么妙招啊?”
宋大顺眼睛一眨不眨,盯着地图上那条像蛇一样扭来扭去的大渡河,慢慢抬起手,指了个地方。
在远处三百里有座桥,叫泸定桥,是在康熙的时候造的。桥上有十三根铁索拉得紧紧的,这可是一条常年货物往来的大路,还能通兵呢!如果红军拼死拼活,不怕累,日夜赶路,把这座桥抢了,才能看见希望啊!
话音刚落,毛主席眼里冒出一道光芒,就像是阴雨天气一下子被晴天替代,赶紧站起来握住老爷子的手,宋大顺嘴角勾起一丝微笑,似乎早就把这一切看得透透的。
打仗啊,最重要的是天时、地利和人心,大渡河可不是轻松就能过去的,得靠脑子!去泸定的路可远了,不好走,要是拖延了一下,敌人就来了。领导请你务必记住,好好加油,一路上别耽搁啊!
这最后一句话,音调不高却像山里的风在树间飘荡,一直在毛主席的耳边回声不断,那一刻,他彷佛听到了两个时代的交替,是那场浩劫之前最后的呐喊警示。
老秀才一步三摇地溜走了,淹没在雨淅淅的背景里。毛主席站在地图旁,火光闪烁下紧急召集会议,脸上的表情像是吃了柠檬一样严肃又坚定。
没多久,战斗通知一传十十传百,红军决定分成两路走,右边那支部队由刘伯承和聂荣臻带头,从安顺场那儿继续搞假动作,以便拖住敌人的注意力,同时想方设法过河去支援左边的兄弟们。
天都还没醒,红四团已经整装待发;而岸上的川军也在赶路。蒋介石一听说红军要去突袭泸定桥,立马调了两个旅的兵力,让西康的刘文辉赶紧去断桥拦住敌人,想办法封闭红军北上的路径。
天黑了,红四团和敌军的先锋快步赶到了泸定桥两侧,距离泸定就剩下最后十公里,这段路是个垂直的顿坡,战士们像抓大树一样拽着树根、塞进岩缝,一步一个脚印地往上爬。
敌人累得像只泄了气的皮球,在山坡上喘口气,红四团却憋着劲儿不想停,他们心里明白,再走一米,后头几万兄弟就多了一线活路。
5月29日大早,红四团一马当先,抢先占领了泸定桥的西边,桥面已经被敌人撕扯得一干二净,只剩下十三根铁索吊在水面上。面对这摇晃不定的生死路,全团静静站在桥头,没一个想跑,大家都默默无言。
营长杨成武立马把突击队集合起来,22个小兄弟赶紧扒光多余的衣服,只带上轻型武器和木头板,准备爬过去抢桥。
下午四点钟,随着大喊一声,冲锋的号角响了起来,战士们像喝了猛药一样朝铁索跑去,一只手抓着铁链,一只手提着枪往前冲。敌人的子弹啪啪直打过来,就像下雨一样,噼里啪啦地敲打在铁链上,火星蹦得满天飞。
两名战士被子弹打得飞进水里,剩下的小伙伴们毫不犹豫,继续往前冲。他们咬紧牙齿,用身子死死压住摇晃的链条,硬是用命去开路,整座桥在火光和血雨中一点一点地延伸。
敌人慌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居然火上浇油想抵挡突击队,战士们硬是没往后退,一头扎进烟雾和弹雨里拼命厮杀直到晚上7点,最终顺利把泸定桥的东边拿下了。
红军的队伍立马紧跟上,战士们踩着新铺的木板,从高空的铁索上飞奔而过,瞬间,大渡河两岸响彻呐喊声,炮火、冲锋号和胜利欢呼交织成一场震撼的战争交响曲。
这一仗,红军不仅搞了一场漂亮的突袭,还让蒋介石的阴谋梦碎,就像他想再上演个老掉牙的悲剧一样,同时也为长征的命运逆转铺平了道路。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第二期
发布于:内蒙古自治区